德法教研室举行公开课活动

发布者: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:2022-05-13浏览次数:19

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全面落实中共中央《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》的要求,不断提升学院教师教学能力。512日下午,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敏学楼D504教室举行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公开课授课活动。此次公开课由“德法”教研室刘红禄老师主讲,学校督导、学院领导、思政课教师到场观摩学习。

刘红禄老师围绕“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——传承中华传统美德”专题,以同学们生活中熟知的“问题”为教学导入,强调中华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,继而开启对相关教学重难点问题的逐步讲解。从公私之辨、义利之辨出发对重视整体利益,强调责任奉献的基本精神进行理论分析;在此基础上,以“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”范仲淹的故事与习近平总书记践行“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”誓言的行动等为案例,引导同学们认识整体利益、国家利益、责任奉献的重要性。最后,从同学们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出发,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处理“公”与“私”的矛盾。此外,还通过全国道德模范周长芝,广东省道德模范孙科等契合学生专业的人物案例讲解仁爱原则、以和为贵、人伦关系等内容。刘红禄老师对授课内容的分析深入浅出,环环相扣、层层深入,案例丰富多样,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,更做到了“三贴近”,具有理论高度、现实温度、情感深度,课堂气氛良好,教学效果好。

课后,学校督导与各位老师进行了深入研讨。大家充分肯定了刘红禄老师授课的精彩性,并且纷纷表示收获颇多。同时,为更好地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素养,大家中肯地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。学校督导姚教授指出,刘红禄老师的授课内容丰富、案例贴合学生实际;但是对于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把握还不够明确,对于案例的剖析还不够深入;对于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还需进一步提升。学院党总支书记喻永均指出,刘红禄教师的进步非常迅速,课堂教学成熟度也有很大提升;但对于教学课件的细节把握还不够精准,有错别字的情况出现;对于最新会议精神融入教学内容的力度也还不够;思想政治理论课“三进”、“三化”还有待进一步加强。张媛艺副院长指出,刘红禄教师的教学用语非常准确,但在教学中对过渡语词的使用还需要注意妥当性,讲授知识点时的逻辑转换不够自然;师生互动,提问方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。其他观摩教师也畅谈了自己的听课体会,交流了自身在教学中的切实困惑。

此次公开课活动,为帮助思政课教师理清“德法”课教学重难点,学生成长关切点给予了更多思考;同时更为不断提升教学实效,不断探索创新“德法”课教学模式的提供了新思路。

供稿:吕婷

常用链接

相关机构

联系方式

  • 爱尚思政微信公众号